载道以文,载心以技

我们是一家关注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的教育实验室
面向高校师生与企业团队
提供前沿技术课程、创意设计训练及研究共创支持
致力于探索融合技术与人文的创意表达。

向下滚动

服务内容

AI创作训练 · AI-Driven Creation
我们专注于最前沿的 AI 视觉生成、多模态表达与创意工具教学,支持教育者、学生与企业设计师掌握新一代创作语言。从课程建设到工作坊实训,从单项技能强化到跨模态叙事,我们提供体系化、项目制、可转化的训练路径,让技术真正成为创作的延展。
点击查看实践案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创意设计课程AI教学案例展示

清华大学 · 《创意设计》课程AI教学

作为AI辅助设计助教,参与清华大学为先书院与美术学院的短学期必修课程《创意设计》的教学工作。负责课程中的AI辅助设计技术教学模块,包括AI图像生成、多模态创作与设计思维训练等内容。同时编写配套的电子教材与教案,将前沿AI技术与传统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掌握新一代创作工具与方法。

鲁迅美术学院AIGC实验艺术课程案例展示

鲁迅美术学院 · AIGC实验艺术课程共建

为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研究生开设《多模态AI创作辅助入门》课程,围绕文字生成、图像生成、音乐与视频整合、交互设计与网站呈现五大板块,构建系统性AIGC创作流程,引导学生完成从概念到跨媒介成果的个人实验艺术网站,推动AIGC在实验艺术教育中的深入融合。

ADF数字技艺2023数字设计工作营案例展示

ADF+数字技艺2023 · 第三届数字设计工作营

郭喆作为Architectural DigitalFUTURES+联盟成员,策划了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办的"数字技艺2023"全国线上工作营,以"传统智能:地域演化"为主题,联合MIT、ETH、UC Berkeley等院校导师开展AIGC、形态生成、数据建模等技术教学,带领营员完成基于MidJourney与形态语法的街道空间研究与再构表达。

内蒙古科技大学AIGC多模态教师培训案例展示

内蒙古科技大学 · 教师AI辅助设计工作坊

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等专业教师组织的多模态AIGC创作工作营,覆盖文本生成、图像构图、视频合成与音频生成四个模块,系统演示AI在教学设计、视觉叙事与跨媒体表达中的应用流程。培训强调工具可迁移性与教学适配度,支持教师将AIGC能力转化为课程创新实践。

安徽建筑大学AI图像工作营案例展示

安徽建筑大学 · AI图像生成工作营

与安徽建筑大学合作组织AIGC设计主题工作营,面向建筑、城规、景观等多学科学生开展跨媒介创作训练。课程围绕AI图像生成、建筑文脉分析、概念提炼与空间叙事表达,结合MidJourney等主流AI工具,引导学生构建具备文化思考与视觉说服力的图像作品。

元宇宙地域主义叙事课程案例展示

合肥工业大学 · 虚构叙事创作课程

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开设"数字建筑设计专题"课程,以"未来地域主义的虚构重构"为主题,探索AIGC技术在叙事构建、文化生成与空间演绎中的跨媒介表达。课程围绕MidJourney、Runway、Stable Diffusion等工具展开训练,作品涵盖设定集、绘本、角色扮演、交互图书等多模态形式,展现学生对未来文化空间与数字叙事的深度想象与重构实践。

道中史诗AI多模态叙事课程案例展示

道中史诗 · AI叙事空间与时代精神系列课程

结合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ChatGPT等AI工具,打造围绕"文明叙事、建筑精神与地域意象"的多模态创作课程,引导学员以"人物-空间-时代"三元关系构建虚拟叙事空间。课程成果广泛适配IAAC建筑竞赛结构,支持从人体、室内、建筑、城市至行星尺度的图像叙事建构,并通过Lora模型与ControlNet提升风格一致性与场景精准控制。

第二届数字技艺2022工作营案例展示

第二届数字技艺2022 · 传统智能工作营

作为DigitalFUTURES+计划与合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CAAL数字艺术与建造实验室联合发起的重要活动,本次工作营以"传统智能:风格·形式·物质"为主题,吸引了来自7个专业的120余名学员参与。工作营教学内容涵盖重拓扑仿生生形、传统工艺现代化演绎、VR/AR风格空间智能设计、艺科融合和数字设计探索以及人工智能与未来城市设计等多个前沿领域。通过为期一周的密集教学,学员们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训练,成果展于建筑与艺术馆负一层展厅展出,展现了数字设计教育的创新实践。

第一届数字技艺2021工作营案例展示

第一届数字技艺2021 · 传统智能工作营

由建筑与艺术学院CAAL数字设计与艺术建造实验室发起的第一届"数字技艺2021:传统智能"暑期校内工作营,集结了国内数字化设计领域顶尖科研团队,邀请最活跃的专家教授与青年学者共赴合肥。工作营为期6天,包含线上教学、线下布展与论坛活动,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艺术的全新表现形式。特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蔚欣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华好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分享行业前沿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学员提供开阔的学术视野。

科研支持 · Research Enablement
我们协助高校教师与研究者将个人教学经验与研究方法转化为论文成果、专利项目与公开资源,同时也参与 AI 教育场景的研究与实验,推动以工具为桥梁的"教学研究共生"实践。
点击查看实践案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柔性混凝土模板科研项目展示

柔性混凝土模板实验 · CAADRIA科研发表

本项目发表于CAADRIA 2022国际会议,提出以柔性+刚性组合模板为基础的混凝土物理形态生成方法,探索数字算法对材料行为的形态调控机制。实验通过弹性织物与参数化硬模板构建"受控自由流动"体系,结合Differential Growth算法进行模板边界生成,形成技术逻辑与结构美学兼具的新型构造体系。

查看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
Li, C., Guo, Z., Cai, C., Miao, J., Cao, X., Li, C., Guo, Y., Cao, Q., Zheng, Z., Guo, Y., Wu, W., Xu, Z., Zhou, X. (2022).
Softness and Hardnes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and Rigid Combined Formwork in Concrete Physical Form Generation.
In J. van Ameijde, A. Gardner, K. Hyun, D. Luo, & U. Sheth (Eds.),
POST-CARBON -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CAADRIA Conference (pp. 323-332).
Sydney, Australia: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机器人雕刻工艺研究展示

机器人雕刻工艺 · CAADRIA科研发表

本研究发表于CAADRIA 2022国际会议,探讨了如何通过KUKA六轴机器人模拟传统手工雕刻动作,实现数字化手工艺传承。研究中开发了基于机械臂角度值的雕刻路径控制方法,系统性分析了雕刻动作与形态细节的关系,并通过多组实验验证了工艺运动轨迹对雕刻结果的直接影响,为"过程导向"的形式生成方法提供了可行路径。

查看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
Guo, Z., Zhang, Z., & Li, C. (2022).
Robotic Carving Craft: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Robotic Carving Technology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arving Craft.
In J. van Ameijde, A. Gardner, K. Hyun, D. Luo, & U. Sheth (Eds.),
POST-CARBON -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CAADRIA Conference (pp. 333-342).
Sydney, Australia: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离散模块化结构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展示

离散模块化结构适应性设计方法 · CAADRIA科研发表

本研究发表于CAADRIA 2023国际会议,探索了基于离散模块化结构的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开发了一套结合参数化设计与模块化构建的系统,实现了从设计到建造的数字化流程,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查看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
Guo, Z., & Li, C. (2023).
Adaptive Design Method for Discrete Modular Structures.
In J. van Ameijde, A. Gardner, K. Hyun, D. Luo, & U. Sheth (Eds.),
POST-CARBON - Proceedings of the 28th CAADRIA Conference (pp. 523-532).
Hong Kong: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脑电交互空间界面设计研究展示

脑电交互空间界面设计 · CAADRIA科研发表

本研究发表于CAADRIA 2024国际会议,探索了基于脑电信号的空间界面设计方法。研究开发了一套结合EEG信号与Voronoi图形的交互系统,实现了从脑电数据到空间界面的实时映射,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交互范式。

查看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
Li, C., & Guo, Z. (2024).
EEG-Driven Spatial Interface Design: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rai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Architectural Space.
In J. van Ameijde, A. Gardner, K. Hyun, D. Luo, & U. Sheth (Eds.),
POST-CARBON -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CAADRIA Conference (pp. 423-432).
Sydney, Australia: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实时响应式形态生成研究展示

实时响应式形态生成 · CAADRIA科研发表

该研究发表于CAADRIA 2021国际会议,探索如何通过Leap Motion等感知设备采集的行为数据实时驱动三维形态生成过程。论文提出一套完整的交互式形态构建方法框架,基于Catmull-Clark细分网格并拓展三组函数权重(挤出、扰动、均匀性)构建响应系统,赋予用户行为以直接的设计干预力,实现从规则设定到形态生成的双向设计机制。

查看引用格式

引用格式:
Guo, Z., Li, C., Zhou, Y. (2021).
The Method of Responsive Shape Design Based on Real-Time Interaction Process.
In A. Globa, J. van Ameijde, A. Gardner, K. Hyun, & D. Luo (Eds.),
PROJECTIONS -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CAADRIA Conference (pp. 345-354).
Hong Kong: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 Asia (CAADRIA).

企业协作 · Industry Collaboration
我们为企业设计团队提供 AI 工具培训与创意流程改造,助力其在视觉生成、内容表达与创新能力上的持续升级。从一次性定制培训到长期共研项目,我们将实验性的设计能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点击查看实践案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飞利浦企业内训案例展示

飞利浦AI创意工具应用内训

受飞利浦健康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委托,与沙粒云科技团队合作,为其设计部门提供涵盖MidJourney、DALL·E 3、Runway、Photoshop AI等内容的现场内训,内容包含视觉生成、视频合成与图像增强等模块,帮助企业团队快速掌握AIGC创作能力与前沿应用。

SA-Math IDS温哥华展AI技术支持案例展示

SA-Math · IDS温哥华展AI支持项目

作为SA-Math团队的AIGC技术支持成员,参与"3D混凝土打印与数字建造"课程开发,为作品概念生成、视觉建构及AI形态提供全面支持。该项目于2024年9月在加拿大IDS温哥华展亮相,获得主办方与国际观众的高度关注,并入选Red Dot及London Design Award。

清华建研院MidJourney实践讲座展示

清华建研院AI设计工具应用培训

应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邀请,为其设计团队开展"AI探索小组"专题培训,主题为《科技为设计赋能——AIGC快速生成效果图(MidJourney类)》。培训聚焦AI在建筑视觉表达中的实际应用,帮助设计人员提升图像生成能力与效率,推动设计工作数字化转型。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AI讲座案例展示

清华继续教育学院AI赋能实务培训

受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邀请,面向项目管理、项目推广、学习运营等部门教职工开展"AI工具与继续教育融合应用"专题培训,结合AIGC在内容生成、项目设计、培训运营等领域的真实案例,系统梳理AI工具如何助力业务效率与创新能力提升。

中建西南院至善学堂讲座案例展示

中建西南院"至善学堂"AI设计培训

应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院邀请,作为"至善学堂·未蓝星研学考察"系列课程讲师,开展"大湾区城市建筑创新与传承路径"主题培训,分享AIGC图像生成技术在城市设计、建筑表达中的实际应用,助力企业设计流程智能升级。

申隧设计AIGC创新应用大赛

申隧设计 · AIGC创新应用大赛

徐帆作为竞赛技术支持与特邀评委参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举办的第一届STEDI青年创新大赛暨AIGC创新应用大赛。本次大赛以"以梦为笔,AI赋能"为主题,14支参赛队伍围绕轨道交通及市政工程领域,展示了大语言模型、本地知识库、图像生成等多个领域的AIGC创新应用。

大界智造南京园博园数字建造工程实践

大界智造|南京园博园数字建造工程实践形态算法支持

2020年10月,大界完成南京园博园2号口胶合木吊顶项目。该项目面积1600平方米,造型复杂,工期紧张,需要在1个月左右完成,传统建造方式难以实现。李策在其中支持了模拟山丘表面的形态算法研发与工程适应性修改,为之后驾驭结构更复杂,体量更庞大的工程项目积攒了经验。

社会影响

学术讲座 · Academic Lectures
我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与知识分享,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推动AI与设计领域的跨界对话与创新实践。
点击查看实践案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华会讲人机共生与文艺创新工作坊展示

清华会讲|人机共生与文艺创新工作坊

在第七届"清华会讲"中,李策作为受邀嘉宾参与"人机共生与文艺创新"学术工作坊,分享AI与传统工艺融合的实践经验,包括AI生成纹样、参数化建模、3D打印成型及文化遗产数字转译,探索AIGC在文化创意与设计领域的深度落地路径。

华夏衣裳论坛AI与数字化服装设计展示

华夏衣裳论坛|AI与数字时尚主题演讲

在"2024年第七届·华夏衣裳·艺术与时尚"中国高等院校服装史论坛上,李策以"人喻工物:工艺参数介入下的AI时尚设计"为题,探讨AI算法与传统工艺在时尚设计数字化表达中的融合方式。论坛由清华美术学院联合东华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单位主办,聚焦文化传承、非遗数字化与AI赋能传统设计。

AI赋能产业:跨界思维与实践校友分享会

东南大学校友会|AI赋能产业分享会

在北京、广东、深圳三地校友会联办的"共探AI浪潮"主题分享会上,李策作为特邀嘉宾,与近六十名线下校友及上百名线上参与者共同探讨AI技术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与个人幸福感提升之间的复杂关系。活动分为"AI+建筑应用"和"AI前沿领域"两个主题板块,深入探讨了AI在建筑智造、室内设计、职业发展、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实践与未来前景。

华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与设计前沿讲座

华南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与设计前沿讲座

在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春季学期特邀讲座《人工智能与设计前沿》中,李策以《高科技企业如何看数字建筑热潮》为题,从"地产科技、洋务运动、实事求是"三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讲座反思了建筑学在新技术浪潮中的定位,提出建筑师不应寄希望于技术成为"救命稻草",而应当保持冷静克制,回归建筑学本质。通过分享在科技公司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独特的行业视角和思考框架。

广州设计周AIGC设计产业创新峰会

广州设计周|AIGC设计产业创新峰会

在广州设计周·超级AI工作室主办的2023年AIGC设计产业创新峰会暨奢华居所闭幕式上,徐帆带来"AI赋能设计·实战分享"主题演讲。本次峰会以"数字万象,生成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DELL(中国)、云从科技、微钉科技、广州美术学院等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围绕"变革、认知、算力、技术、数据、生态"六大议题,共同探讨AIGC技术在设计产业的应用与发展。

出版著作 · Publications
我们致力于将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转化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出版著作推动AI与设计领域的知识传播与创新实践。
点击查看出版作品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AI重塑设计流程书籍封面

《AI重塑设计流程-设计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

本书由徐帆、李策、曹先锋合著,是一部深入探讨AI技术如何影响并改变设计行业的系统性著作。作者团队基于多年实践经验,从AI的发展背景出发,详细解析了近年来AI在设计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探讨。通过深入浅出的技术解析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提供了实用的AI应用指南。

Midjourney人工智能创意设计教材封面

《Midjourney人工智能创意设计》

本书是高等教育"十四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由贾玺增主编,张馨翌、李策、邓云、贾玺增共同编著。作为系列丛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Midjourney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从AI图像生成的基础原理到高级创意表达技巧,结合丰富的设计案例,为设计专业学生和从业者提供了全面的AI辅助设计指南。教材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如何将AI技术融入传统设计流程,推动设计创新与效率提升。

镜像世界的艺术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训作品集

作品《记术》《忆术》收录于《镜像世界的艺术》

在2024年7月11日于杭州谷田美术馆开幕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人才培训》结业作品展览中,李策的作品《记术》与《忆术》参展并被收录于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培训作品集《镜像世界的艺术》。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主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谷田美术馆承办。作品集展现了数字博物馆与数字艺术的创新探索,体现了AI技术对元宇宙平行世界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数字加密艺术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与呈现中的独特价值。

首届4C建筑与设计创意展作品《借物》

作品《借物》参展首届4C建筑与设计创意展

在首届4C建筑与设计创意展中,李策与蔡承智共同指导的作品《借物》(The Steal)参展。作品基于葡萄牙艺术家Vanessa Teodoro为Q-Club创作的装置艺术,利用计算机视觉学习将其理解并变形成一件全新的创作,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表达来创建新的认知秩序。作品探讨了视觉推理如何超越尺度、颜色和材质,通过几何或现象上的相似处进行概念借用与混杂,展现了人类认知与视觉表达的创新可能。

荣誉奖励 · Awards & Honors
我们的创新实践与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与学术界的认可,这些荣誉见证了团队在AI与设计融合领域的探索与贡献。
点击查看荣誉详情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东南大学数字设计奖学金捐赠仪式

东南大学数字设计奖学金捐赠

在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李策与郭喆向母校捐赠20万元设立《李策郭喆数字设计奖学金》,助力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事业建设。2022年2月18日,捐赠签约仪式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行,由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豪裕主持。作为东南大学2016届毕业生,李策在仪式上分享了他在建院求学期间对数字设计的探索历程,以及如何将编程思维融入建筑设计实践。这份捐赠不仅是对母校的回馈,更寄托着对新一代建筑学子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在前沿科技与建筑设计的融合领域走得更远。

上海AIGC创作大赛一等奖作品《南翔一梦》

上海AIGC创作大赛 · 一等奖

在由南翔镇人民政府主办的"数创南翔 古韵新象"2023上海AIGC创作大赛中,徐帆的作品《南翔一梦》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由上海艾门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嘉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办,在近两个月的征集期间收到近千幅精美作品。参赛者通过AIGC技术以视频和图片形式展现了南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了古镇在数智时代的新活力。11月16日,颁奖仪式在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举行,由嘉定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惠文为获奖者颁奖。

华夏奖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流江物架》

华夏奖 · 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

在华夏奖·2023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中,陈宇龙与李策的作品《流江物架》获得一等奖。本次大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指导,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研究基地、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和武汉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大赛共收到来自两岸的4163件参赛作品,其中2件作品获一等奖,5件作品获二等奖,15件作品获三等奖。12月12日,颁奖典礼在武汉昙华林举行,展现了海峡两岸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度交流。

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三项职业组三等奖

第十届紫金奖 · 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三项职业组三等奖

在第十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中,李策、郭喆参与的三件作品《缝隙集市--基于景观行为学的老旧住区街巷空间改造设计》《流动的百科全书--深圳湾公园景观生态修复》《二十四史记》均获得职业组三等奖。本届大赛以"更新的家园 更美的生活"为主题,聚焦城乡建设模式发展转型与城乡空间品质提升,大赛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单位主办,已成功举办十届,在专业领域和社会层面都具有广泛影响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富有创意、品质和温度的设计力量。

消失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优秀奖作品《琉璃忆》

消失的遗产 · 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总决赛优秀奖

在2024年7月2日至8日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举办的"消失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总决赛中,李策、魏方夏、施嘉雯、王雨晨、赖燕萍团队的作品《琉璃忆》获得决赛优秀奖。本次大赛是一个促进全球跨越文化界限展开对话与合作的国际性创意实践平台,旨在通过青年行动提出城市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和数字化转型方案。赛事获得国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环球时报》的报道被美联社、美媒Benzinga等转载300余次,洛杉矶时报更称赞创客大赛使文化遗产焕发了新生,让"消失的遗产"重现辉煌。

全球AI文创大赛获奖作品《数字传统》

全球AI文创大赛 · 创意组三等奖

在首届全球AI文创大赛(中国区)中,李策与周园艺的作品《数字传统》获得创意组三等奖。本次大赛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件作品参赛。作品从众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创新工场等知名院校机构及科技企业的优秀团队中脱颖而出,展现了AI技术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创新应用。

淳安县千岛农客聘书

淳安县 · 千岛农客

在2024年3月27日召开的淳安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县农业人才大会上,李策获聘为淳安县"千岛农客"。本次会议由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主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会议期间举行了农业项目签约、招商平台对接、乡村运营团队聘任等多项重要活动,展现了淳安县在建设农业强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范例方面的决心与行动。

两江杯公益广告平面设计大赛优秀奖作品《印象两江》

两江杯 · 公益广告平面设计大赛优秀奖

在"两江杯·共绘新时代"2023两江新区公益广告平面设计大赛中,李策的作品《印象两江》获得成人组优秀奖。本次大赛由重庆市委宣传部指导,重庆日报、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主办,两江新区教育局、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团工委协办,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支持。大赛共收到1431件(组)参赛作品,最终评选出40件获奖作品,分获成人组和青少年组的一、二等奖和优秀奖。这是两江新区连续第三届举办公益广告平面设计大赛,持续提升新区公益广告创作水平,扩大大赛品牌影响力。

金湾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优秀作品《五时纸雕鹤》与《三灶红金醒狮》

金湾非遗文创设计大赛 · 两项优秀作品奖

在"城资杯"金湾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中,李策的作品《五时纸雕鹤》与《三灶红金醒狮》双双获得优秀作品奖。本次大赛由金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金湾区文化馆、三灶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三灶城资集团等单位联合主办,共收到近两百份参赛作品,涵盖产品外观及包装再设计、醒狮IP形象设计、"金湾好礼"设计、金湾区乡村形象IP设计、乡村旅游景观形象设计五大类别。

用户反馈

团队介绍

李策

李策

实验室主理人

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曾任科大讯飞建筑科技事业部业务部总经理,领导20余人团队完成建筑施工图自动化解决方案。专注于AI辅助设计研究,合著《AI重塑设计流程》、《Midjourney人工智能创意设计》,曾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机构讲授AI辅助设计课程。

李硕

李硕

艺术总监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艺术硕士,清华美院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江南大学元宇宙融媒设计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北京信索AIGC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沃姆互动有限公司特聘技术顾问,专注于当代艺术创作,AI视觉艺术应用。学术发表《算法美学》、《计算机重塑造物观:生成艺术的运算美学》等,多次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级展览。

徐帆

徐帆

营销总监

AI研究室-帆哥账号主理人,同济大学AI课嘉宾,多家企业AI顾问。致力于人工智能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与研究。全网关注者30万+,播放总量2000万+,著有《AI重塑设计流程》等书籍。

郭喆

郭喆

研究总监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天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现任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实验师,担任数字化建构实验室CAAL负责人。兼任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专注于数字化形态学、数智生成式设计方法与技术研究。

王国宇

王国宇

合作设计师

师从Jenny Sabin,研究方向为基于数学的数字设计,具有多年AI辅助设计经验和大模型在行业垂类运用落地经验。主导开发的设计师AI工具在多个大型设计公司落地使用。

任玄奇

任玄奇

合作艺术家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者,天津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硕士。致力于AIGC技术与多元艺术媒介的融合创新。作品曾入选第14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北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学者论坛,参与项目包括快手磁力引擎AI技术品牌宣传片、曹雪芹学会AIGC中华美学数字艺术展、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非遗AIGC活化工程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合作方式:
课程共创 / 项目委托 / 教研支持 / 企业内训

联系方式:
邮箱:marchlice@outlook.com
微信公众号:闻斯设计
所在地:北京 / 上海 / 合肥 / 宁波 /支持远程协作

联系我们